獸醫皮膚病學發展史

2020-04-13

獸醫皮膚歷史的論文實在很有趣,翻譯整理成中文準備要告訴你之前先給妻子閱讀,發現這除了是有趣的歷史故事外,也是有效的催眠工具。有鑑於之前內容錯綜複雜的發文大家都懶得閱讀,好想告訴你大突破,除了文字之外新增說書版本。 

當然還是附上翻譯以及原文囉:

1953年,是皮膚病學的黑暗時代。當時第一版獸醫皮膚學(Veterinary Dermatology)問世,篇幅444頁。教科書裡的圖譜都是黑白照片。回顧真是許多早已被遺忘的古老觀念、以及許多誤認為診斷的疾病,比如"濕疹 (eczema)"有一整個章節的篇幅。

1969年,初版伴侶動物皮膚病聖經(Small Animal Dermatology)出版,篇幅487頁。雖然才相隔十幾年,Muller and Kirk兩位傳奇人物將疾病的命名、診斷流程以及實證醫學帶到獸醫皮膚病,開啟新的一頁。皮膚教科書第一次出現彩色圖譜,病灶分布位置的研究以及許多臨床經驗的分享。但當時的皮膚教科書還沒有任何組織學、細胞學、毛髮檢查、沒有討論皮黴菌培養基、寄生蟲治療使用的是會危害環境及可能引發中毒的外用有機氯化合物及有機磷,抗生素的使用只有penicillin, streptomycin, tetracycline, 磺胺藥及chloramphenicol,前四種抗生素如今發現效果都很有限。黴菌的治療藥物只有griseofulvin及amphotericin B,沒有腎上腺及甲狀腺的檢測、沒有食物過敏、沒有自體免疫疾病、沒有酵母菌皮膚炎當然,也沒有雷射治療。當時最廣泛使用的外用殺菌藥物是硫磺(lime sulfur),30年後的如今在治療酵母菌皮膚炎或是毛囊蟲(Demodex gatoi)及抗藥性葡萄球菌膿皮症仍會使用。但當時使用機油、煤油或松節油等外用治療慢性皮膚炎的做法,害慘 (死)不少狗,算是黑歷史的一頁。而有些疾病在未來逐漸消失成為歷史的註記,包括鼻吻部日照皮膚炎 (nasal solar dermatitis)又稱作牧羊犬鼻 (collie nose)以類似自體免疫疾病、鼻吻部褪色著稱;還有化膿性汗腺炎,未來才被發現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

70年代是皮膚病十足進展的一年。1973在丹尼阿伯與他的朋友們發表毛囊蟲的感染與免疫狀況相關之前,獸醫都以為毛囊蟲引起的脫毛是因為身體對毛囊蟲的叮咬發生免疫反應。順著這個理論往下,就會很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治療,然後就導致悲劇。丹尼與朋友們的研究發現使用類固醇會抑制T淋巴球的功能,導致毛囊蟲感染更難控制。雖然當時他們發表的外用藥 (ronnel, 也是一種有機磷)後來不再使用,但也成功扭轉關於毛囊蟲皮膚炎的認知。同時,他們也發現如果以兩天給一次短效類固醇的方式用藥,可以大幅降低醫源性愛迪生氏症以及其他類固醇引起的副作用。1976年,再版伴侶動物皮膚病聖經(Small Animal Dermatology)發刊,篇幅809頁。皮黴菌培養、ACTRH刺激試驗、Mitotane、耳道沖洗、外用chlorhexidine、自體免疫媒介性皮膚病都收錄進最新的教科書。然而,仍然沒有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的圖片。除此之外,有些錯誤的觀念也被發表包括:治療細菌性膿皮症要使用全身性的抗生素7-10天 (現在已證實即便症狀改善也至少要用7-21天);青少年膿皰瘡(juvenile impetigo)要使用全身性抗生素治療 (2008年證實他會自發性改善);青少年膿皮症 (juvenile pyoderma, cellulitis)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07年發現那是無菌性、對類固醇有反應的病症);蓋普丹 (Captan)外用可以用於治療黴菌感染 (後來證實是沒有效的)。

1980年代是自體免疫媒介皮膚病研究大爆發的時刻。丹尼與朋友們以各種角度發表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的文獻,同時也發表以Aurothioglucose (硫代葡萄糖金)治療落葉型天皰瘡。同時也優化診斷的方式。這個時候年輕丹尼阿伯發現自己遇到瓶頸,發現獸醫皮膚病到達極限,必須要更深入研究組織病理與細胞學。因此他就到迷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皮膚科求助於Ackerman老師,學習組織病理學。1983年,丹尼阿伯把人醫的那一套組織病理的方法學帶到獸醫界,開啟獸醫皮膚學全新紀元。組織病理開始套用在各種皮膚病,論文開始發好發滿,包括內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心絲蟲移行皮膚病、表皮細菌性假性肉芽腫、表皮壞死以及多行性紅斑。然後,第三版小動物皮膚學發表。雖然只有889頁,但內容排版的方式可以放入先前兩倍的內容,新收入大量疾病以及組織病理學、細胞學的篇幅。免疫疾病、內分泌疾病的描述更加完善。ketoconazole、ivermectin、昆蟲生長調節藥物、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反應等等都收入本次版本更新。1980年中期,丹尼與朋友們首次在獸醫界發表皮膚苔癬化以及痣的機制,同時也發現無菌性是酸球性膿皰、局部性硬皮症、肉芽腫性皮脂腺炎或稱為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病變 (之後證實皮膚壞死病灶其實與肝臟相關,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肝皮症候群)。

1990-2000年是過敏研究元年,獸醫們發表大量非類固醇止癢藥物的研究。丹尼阿伯當然一馬當先,研究各種抗組織胺(astemizole, cetirizine, chlorpheniramine, clemastine, cyprohepadine, diphenhydramine, terfenadine, trimeprazine)、脂肪酸補充、三環抗憂鬱藥、磷酸二脂酶抑制劑、調節免疫的抗生素(doxycycline, erythromycin, tetracycline)、細胞激素受器抑制劑、阿斯匹靈、維生素C以及併用菸鹼酸與抗生素的療效還有各種搭配組合的療效。第四版小動物皮膚學問世,丹尼阿伯這次退居協作者,顯示獸醫皮膚學的發展更加專業、精緻。然後皮膚腫瘤、雷射以及細菌學的深入研究釐清許多事。比如說,原本以為時常培養到的細菌是金黃葡萄球菌其實是中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當年丹尼阿伯受邀參與獸醫皮膚聖經編撰,這次的題材又更加廣泛包括各種動物的皮膚病、過敏原皮內注射及減敏治療、各種藥物以及酵母菌性皮膚炎正式登場。

2000年初,抗生素的研究更加透徹,也更明確地指出抗生素的投與至少要到在皮膚病改善後的7-21天才能停藥,避免抗藥性的發生。當時心絲蟲的研究如火如荼,所以丹尼與朋友們也順勢研究倍脈心治療全身性毛囊蟲與疥癬的成效。同時,他們也發展出可以院內使用的過敏原檢測以協助診斷,即便當時他們就發現這個檢測並不十分準確。對稱性類狼瘡指甲退化、葡萄牙水犬的毛囊退化、英國史賓格獵犬的原發性皮脂漏、黃金獵犬的毛髮分岔、慢性盤行紅斑性狼瘡演變而成的鱗狀上皮細胞癌等等,丹尼阿伯發表許多疾病也都被收錄在2001年出版第六版的Muller and Kirk's 小動物皮膚學,洋洋灑灑1528頁。各種藥物 (terbinafine, fipronil, imidacloprid, selamectin, nitenpyram)以及更透徹地研究跳蚤防治與跳蚤生理、黴漿菌性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的血清檢測與皮內注射過敏原測試以及血清檢測對食物過敏原不準確等,都收錄到這次的全新改版。

丹尼阿伯在2016年退休,在學校的這段時間阿伯仍然致力於皮膚臨床病理與細胞學的研究,包括自發性膿皰性棘狀層溶解性皮膚病、狗的鼻鏡真皮動脈炎、德國狼犬的毛髮髓質軟化症、鬥牛犬繼發於表皮皮膚炎的毛囊萎縮、皮脂腺退化等神奇的文獻。同時也在青少年膿皰症、局部毛囊蟲感染、自發性鼻吻部與指間過度角化症、蒼蠅叮咬引起的皮膚炎、雪納瑞的粉刺、耳朵邊際皮膚病以及tetracycline及niacinamide治療天皰瘡及紅斑性狼瘡和各個部位的細胞學的研究。最後,丹尼阿伯說他看著1969年獸醫皮膚學只列出69個疾病到2013年的417個,實在是十足欣慰。阿伯說:我甚至還沒把所有的病都算進去咧。


參考文獻:Looking back on 45 years of canine dermatology, 2020